过去,距句容城老西门约一公里陶家村有座庙,因地处西门外,俗称西庙。 西庙是纪念水神张大帝(张渤)的行祠,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句容境内见于史料和实迹的张大帝庙(祠)至少有十几座,后白的张庙、 赤山的天云寺、西门外开发区的西庙、郭庄祠山庙、后白方溪珠庄祠山庙、 天王张巷的祠山庙、赤山湖杜泽的“张大帝福善堂”,华阳镇云塘十八庙等。
建庙供奉张大帝,为祈求得到水神庇佑,摆脱洪涝之苦。 诸多祠山庙中,规模最大的是张庙,香火最盛的是西庙,保存完好的是 杜泽村的“张大帝福善堂”。 西庙为连体建筑,传说建庙时有 99 间半,建有观音殿、王母殿、东西大殿, 南面还有一座万年台。庙内常年供奉着各种菩萨,有花菩萨、蝗虫菩萨、牛 郎菩萨、王母娘娘等 13 尊菩萨。花菩萨是表达科技落后年代人们对天花病 毒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神灵庇佑的心态;蝗虫菩萨代表了人们对丰收的企愿; 牛郎菩萨反映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王母娘娘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多子多 孙、人丁兴旺的向往。 与其它地方菩萨固定在一处供人祭拜不同,西庙的菩萨是可以抬出的, 这是西庙菩萨的又一特色。这种活动叫“冲菩萨”。逢三月的初一、二十六、 二十八,会被请出来互相“冲”,村人希望在“冲”中带来好运。 相传西庙祠山行祠最灵,有 求必应。旧时前来烧香许愿的 非常多。民间遂将每年的三月 二十八定为庙会。
西庙庙会是句容最大的庙会之一。 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傍 晚开始,便有一些小商小贩、杂 耍班子赶到这里歇宿,卖熟食小 吃的连夜赶制出糕点、包子、发糕等各种可口小吃。 每年庙会,地处会场中心的陶家村主妇都是一年中最忙的一天,天不亮 起来,忙着准备这一天的走马席,通常每家这一天都有三四十人吃饭,迎来 送往,主妇们只能忙里偷闲到外面伸个头。 三月二十八这一天,天一亮,十里八乡的人涌向会场,大户人家太太小 姐乘着轿子,乡间农妇村姑坐着土车子。路上、山坡上、田野里到处是人。 天大亮时,已是万头攒动,会场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玩木偶的、踩高跷 的、变魔术的、占星问卜的、卖狗皮膏药的、看西洋镜的,更多的是农具交易, 锄头钉钯锹、犁耙水车,还有贩骡卖牛的,应有尽有。农人都盼望着利用这 一天添置家中缺失的生产工具,女人则关注夏令衣、帽、枕、席,姑娘小伙, 哪里热闹往哪里跑,孩子们吃了这样吃那样,嘴忙个不停。 西北角小山坡上,布满各种小吃,香味扑鼻。用竹条穿的麻团、面上有 红绿丝的发糕、薄如蝉翼的煎饼皮、凉粉凉皮、圆润红亮的樱桃,林林总总, 不下几十样。 八点一过,几声铳响,锣鼓声、唢呐声大作,冲菩萨的队伍过来了。
首先是西庙的菩萨,西庙村的菩萨有杨家将中的杨六郎。为首一杆绣有 虎龙图案的丈余三角大旗,上书斗大一个“杨”字,旗杆为毛竹制成,一名 壮汉擎住,三名拉纤汉稳住,后面,近百名年轻后生赤着膊,举着叉,拿着铳, 燃放着鞭炮,挥着各色小旗,再后面,四人抬着菩萨,呐喊着冲来。 紧接着,邻村的菩萨也来了,有寨里的关公,滕家巷的张飞。有红脸、白脸、 黑脸、花脸等等,身穿蟒袍,头戴金冠,金冠上两根长长的野鸡毛(雉尾), 手握刀剑,个个煞是威风。十几尊菩萨同时被各村抬出,一支队伍多的有上 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还有些挤不进来的小菩萨,则提前在三月二十六日 就悄悄来过了。 锣鼓声中,一支支队伍由西向东,再折返由东向西,在大约近百米的距 离,疾速的奔跑三五个回合,这就是所谓的“冲菩萨”。“冲菩萨”场面宏大, 是西庙庙会的沸点。其时锣鼓声、唢呐声、火铳声、呐喊声,四周观望的人 群的喝彩声,震耳欲聋。 瓜子沟村菩萨来的时候,常伴有一队人,约二三十人玩麻叉,他们全都光着上身,一杆麻叉从项边沿 膀臂滚下,经过驱干,顺着大 腿小腿,直到脚背,忽又挑起 踢向空中,落在肩颈上,赢得 围观者阵阵喝彩。 晚上是俗称箍龙铳的传统 节目,也就是圈地盘,这种活 动大多青年人参加。为首的是 双手持两个绳系火盘上下舞动 的艺人,一对火盘舞的呼呼生 风,好似上下翻飞的火龙。尾随者提灯笼或马灯助阵,一支队伍大约有上百 人的规模,绕村来回箍。几个村的箍龙铳同时上演,争夺地盘,划分范围, 有时不免产生冲突,场面异常壮观。 会场中,一块较为平坦的场地,马戏团围了场子,拉上幕布,唢呐和锣 鼓声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大家争相买票进入。里面有孔雀、大蟒、猴子,狗、 羊之类动物表演。其间一位少女骑着马,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倒立,一会儿 与马平行,最后竟钻到了马肚子底下,这叫“跑马卖相”。还有“杀人栽瓜”“空 中飞人”等惊险节目,观众不断喝彩,兴头上也有不少人抛出几枚铜板。 解放前后,善司庙的笃空和尚杨德坤的抛钹堪称一绝,他在场上一边走 动一边翻转铜钹,其中一只在另一只上,锣鼓声越来越激烈,钹也转得越发 飞快,突然,他将其中一只飞旋的铜钹抛向二三十米的高空,又飞旋着稳稳 地落在另一只手中的铜钹上。随着人们的呐喊声,铜钹被一次次飞抛上天空, 又一次次地落在手中的铜钹上,动作异常惊险,功夫非常了得。“笃空抛钹” 在乡间享有盛誉,并于解放初到镇江会演获省市二等奖。
庙会连续三日。这三天,当地人还有请戏班唱戏的习惯,有菩萨的村都 请戏班,也有有钱人单独请的。有时同时会有好几场,争夺观众,炫耀势力。 唱戏的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叫万年台,带有祈望长久太平的意思。 戏台傍墙而建,约一层楼的高度。 瓜子沟的乐舒班和附近村社的民间戏班子,从下午一直唱到夜间。接几天,场场爆满。 解放时,庙内只有 10 余名和尚念经打坐,逢年过节,庙里和尚有到周 边人家送灵符、道平安的习俗。西庙附近人还有认和尚做干老子(父亲)的 习俗,以期子女平安,全家幸福。解放后的几年内,庙内建筑被陆续拆除, 庙内和尚也开始陆续出走,只留有一孙姓和尚,不久去世,以缸盛尸作坐佛 状下葬。从此西庙结束了有和尚的历史。 1967 年西庙被全部拆除,西庙庙会易地举行,时间不变,但地点改在 了句容城。今天句容城的会场,就是由西庙的庙会演变而来。
收集整理 :葛万宏 张才胜 姚增青 戴遐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