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句容概览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走进党史 翻阅方志 宣传教育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廉政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句容概览 > 民俗风情 > 信息内容
南乡花鼓戏
来源:史志办  发布日期:2020-02-19  [ ]  浏览次数:8524  [ 打印 ] 

句容的花鼓戏主要在当时的袁巷、天王、磨盘、茅西、后白、二圣、春城、葛村、郭庄、三岔及陈武、亭子等十二个乡镇流行。尤其是南乡,以前几乎人人喜爱。那时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平时行路、田间劳作、夜晚场头纳凉,除唱山歌以外,都以唱花鼓戏为乐。由于花鼓戏是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当地土民称为“咳咳调”,还有的地方叫它为“嘡嘡班”。

花鼓戏传入句容,形成喜爱演唱的习俗与移民关系密切。湖北、河南移民中有很多民间艺人和有演唱特长的农民,原来流行在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信阳、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便随移民传入本地,并和本地民间歌舞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花鼓戏。

一批花鼓戏爱好者白天劳动,晚上在场头打起锣鼓,以地摊形式演唱花鼓戏自娱自乐,后期发展成组建戏班。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当时的袁巷乡竹园村人方元庆和戴庄村人陈金山等在打地摊演唱的基础上,组成句容第一个花鼓戏班——庆胜班,方元庆号方九,任班主,故庆胜班又称方九班。该班在农村广泛流动演出,历时35年。期间,当时的袁巷乡戴庄村、磨盘乡马里岗村、天王乡后柏寺村等地,也纷纷组建了花鼓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句容虽没有正规的花鼓戏剧团,但农村花鼓戏演唱活动从未间断。

戏班都属于业余性质,忙时种田,农闲演戏,春节期间全体唱戏,过了正月,有时白天劳动,晚上唱戏。除在本乡及邻乡演出外,活动范围达到溧水、溧阳、江宁、高淳、金坛等地。演出一般不收费,由聘请单位招待食宿并承担化妆费用。演员们兴趣大、热情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花鼓戏其声腔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花腔”等。淘腔是花鼓戏主要的唱腔,一个淘腔可唱一本戏,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节奏的快慢,音量的高低,喜、怒、哀、乐全能用淘腔演唱,过去曾有“不唱淘 腔就不像花鼓戏”的说法。

因花鼓戏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大多为喜剧,通俗、活泼、曲调流畅,唱腔优美,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农民喜爱。不少人看了这场赶那场,看了上本接下本,甚至跟着戏班走,一场场追着看,有的还成了戏班子的义工,后勤帮忙人。

1956年在溧阳县李家山演出,从当天晚上天黑起,联唱三本大戏,到次日天明才结束,俗称“两头红”,观众一个不走,直到戏演完方才散去。戴庄戏班一次去溧水分界山演戏,半路上被溧阳上兴乡村民拦住,硬留他们在村上唱戏。请他们去演出的分界山的群众,当晚未看到戏,就去交涉,两个村为抢戏班差一点打了起来,这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但说明这个民间戏班的演出是受欢迎的。

戴庄村业余花鼓戏班,群众称“戴庄班子”。全班成员22人,成立于1951年,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才停止活动。花鼓戏著名演员陈金山就在戴庄村,这个戏班的主要演员都是他的徒弟,由他一手培养,他们能唱全本大戏十八本,小戏六出。陈金山传艺时要求很严,徒弟们也很尊敬他, 因此,戴庄戏班在业余花鼓戏班中,表演艺术居首位。

磨盘乡马里岗村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戏班成员均系这个村的青壮年农民,因此,人称“马里岗班子”,从1950年开始由花鼓戏爱好者组织起来,开始玩花船,以后就正式组织业余戏班,直到1962年才停止活动。该班共有成员21人,能演唱全本大戏十七本及部分折子戏。

后柏寺班子在演出水平上比不上戴庄村和马里村,人称他们是“豆腐渣班子”,尽管叫“豆腐渣班子”,由于当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还是有很多地方邀请他们去演出,群众看戏仍是津津有味。这个戏班从1954年到1965年止,共活动了11年。

自1954年起,展开抢救与继承遗产工作,文化馆组织人员整理了唱腔、曲谱,在南部各乡将演唱花鼓戏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来加以扶植,1957年,将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改为丝弦音乐伴奏。至今,南乡人对花鼓戏仍然很有感情,一些爱好者闲来无事,都要唱一二段自得其乐,对自己曾参加演出活动这一段历史均引以为荣。

收集整理 :华 之

Copyright © 2017-2018 www.jrszw.com.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20005888号
单位名称:句容市史志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人民路70号
邮政编码:212400 电话:0511-8077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