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人参,南有葛根。”
优越的土壤、气温酝酿了句容难得的草药资源,山区山藤野葛随处可见。
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多生长在山野草丛,7-8月开花,8-10月结果,紫红色蝶形花冠,块根肥厚圆柱状。
葛的根部是葛根,因于土壤深部吸收大地精华而味道清甜爽口、别具一格。在古代,葛根被列入“官药”,有些品种还被当作贡品。
据专家介绍,葛根在中国民间已有 3000 多年食用历史,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营养保健之功效。葛根还含有大量的淀粉,是药食两用的植物。
葛藤的茎皮纤维可编篮子,拧成绳子,可供织布做衣和造纸。古代,葛衣、 葛巾均为平民服饰。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
句容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茅山、宝华山、瓦屋山等山区,遍布野生葛根。下蜀的葛山,因山上葛多而得名。2014 年磨盘山上挖到一葛根,长近两米,重约 35 公斤,估计生长年限达百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葛根王。
当地流传,“葛”是句容人葛洪发现,并以其姓命名的。葛洪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养生家之一,正是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将山间平常的葛“提炼”成了至今仍在济世救民的良药。
传说未必真实,但葛洪与葛的关系也并非空穴来风。
“名山为合药之所”,修道之人“莫不飘渺绝迹幽隐山林”,葛洪也不例外。
句容是葛洪的故乡。晋建兴四年(3l6 年),葛洪在遍访名山大川后返回故里,在茅山抱朴峰筑庵炼丹修道。
葛洪在大山深处炼丹,首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当时的茅山,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青藤状的植物,成了葛洪修行时维系生命的食物之一,葛洪常挖那种粗壮的青藤根充饥。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青藤根,不仅可以充饥,竟然还能清热解毒,祛燥消疹,连同长期炼丹出现的毒火攻心、大便秘结等症状也一并消失了。
葛洪食用葛根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发现了它的神奇药效,葛洪便用它济世救民。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葛洪的救命之恩,就将这种青藤叫“葛”,而葛的根块就叫“葛根”。
旧时,乡民们劳累的时候,会到山里采来葛根煮水食用,以增强体质。
村里偶尔有挑着担子卖葛粉的汉子,嚷一句“卖葛粉啰 !”亭子一带山民冬至前后进城,在大圣塔下卖煮熟的葛根。
老句容城,冬至日去庙里烧香是许多人必做的功课。当年城内的崇明寺香火极盛,崇明寺内的大圣塔四周场地空阔,到了冬至这天,许多小商贩也赶来,形成城内特有的“冬至场”。大圣塔下摊位环布,尽是卖玩的吃的,其中就有一种别致的吃食——煮熟的葛根。
卖葛根的大多是妇女,来自北部亭子一带山村。这些葛根一般都有小孩胳膊那么粗,煮熟了切开成段,整齐码放在椭圆形的竹篮里,这种篮口两端上翘的长形竹篮,句容人叫它“元宝篮子”。刚出锅的热腾腾散发着清香,要用毛巾盖好,有的还加上用蓝布制成的小棉垫,使它不至于很快冷却。逛冬至节场的人烧完了香,走到摊前,花上几个铜子,要摊主切下一段,边散步边嚼食,冬至时节尝葛根成为风俗,成为当年的句容一景。
葛不是拿来充饥的,所以也没有人会买上许多,只是花上几个铜子切上一小段。葛,不能用来充饥,也不能用来解渴,所以叫尝葛,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品尝,细解其中味。葛,初入口有点苦,嚼后觉得甜,葛中有筋,所以有“嚼头”,要细细咀嚼后慢慢咽下,嚼到最后,总有一些嚼不烂的细细的纤维,这时像吐口香糖一样把它吐去,沁入肺腑的是满满的清香。
售卖葛根人不带秤盘,不论斤两,买的人也不争多少,句容人俗话叫“约约数”,大家都凭良心,真正是“君子交易”。
崇明寺自太平天国战争后开始衰落,但每年的冬至节场仍然有着相当的人气,抗日战争再次遭受破坏,从此风光不再。但是每到冬至,街上卖葛的农妇仍然会准时出现,只是她们不再去大圣塔下,而是沿四牌楼到鲜鱼巷口,找个地点静静地蹲着,本城的人一见,马上意识到“今天冬至了”。这种情形大概持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此后冬至的葛再不见踪迹,冬至尝葛的习俗也渐渐被后来人遗忘。
现在,这一属于句容人特有的传统习俗虽然未再沿续,但葛根产品作为保健品已得到开发。
如今,“来句容旅游,到山中寻宝(挖葛根),寻访葛洪故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旅游项目,成为句容旅游不可缺少的元素。(孙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