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南岸,南京东郊。2013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8.46%,是江苏省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句容分秦淮东支、太湖西支和沿江三个水系。市境土地、生物、矿产、水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句容汉置县,1995年撤县设市,历史上曾为大县、旺县、次畿县和上等县,太平天国战争后使句容降为三等县。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句容建立组织后,句容人民从此有了希望。抗日战争中,句容人民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作出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句容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句容市(县)委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埋头苦干,奋力赶超,句容市1995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08年实现省定全面小康城市的目标,2012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13年,句容不仅获得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称号,而且在是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实力百强县(市)”评选中,由1995年第97位上升至63位。
一、发展历程
(一)拨乱反正和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这一时期大约13年时间,重点工作有7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紧接着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大讨论,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讨论并决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结束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两年徘徊,开始从根本上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1979年1月,句容县委在镇江地委会议之后,认真组织“一班人”及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年2月21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与会人员5429人,会议就学习文件,拨乱反正,肃清“左”的流毒,处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作出部署,并抓住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贯彻落实发展农业生产的文件。会议之后,全县批判“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1979~1980年,主要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真理标准等问题,党校举办短期轮训班,农村党员冬训和机关组织的专题学习,都围绕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个中心展开。
2.平反冤假错案
1979年2月27日,句容县委作出“关于撤销所谓‘反击翻案风’和‘追查’的文件和讲话材料”的决定;同日,县委又作出《关于对所谓“特务案件”的平反决定》,“文化大革命”中,句容搞“清队”批斗审查了7609人,揪斗所谓特务1363名,被迫害致死160余人,致伤残者数百人,并株连其家属亲友,造成冤案。县委决定平反,恢复名誉,补发工资。是年,县委还发出《关于撤销“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在我县犯下的六起反革命罪行》的通知。经查,句容无“五•一六”分子,更不存在“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按照有错必纠的原则,纠正错划“右派分子”186人,分别作出安排工作或退休处理;为“反右倾”运动中38人平反,被精简的9名干部给予定期生活补助,对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错杀的周长兴予以平反,恢复名誉,新编《句容县志》还为周长兴立传记。恢复茅山老区部分党员的党籍。
3.落实党的政策
给地主、富农、坏分子摘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被错划或被错误处理的323人,其中87人补发工资18万多元。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1979~1985年,查明全县共有起义投诚人员232人,其中在句容的45人补发投诚证明书,6人给予生活补贴、落实返还非法查抄物资及房产政策,全县共清退“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物资271件,折价赔偿4.48万元;有559户、1379.50间房屋,落实了房产政策。落实侨务和对台(湾)工作政策。1978年,县设立侨务办公室。1980年,县委增设台湾事务办公室。1987年11月,县成立台湾同胞接待站。1988年12月,句容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和台属联谊会成立。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纷纷回乡探亲访友,投资兴业。落实民族宗教政策。1981年后,在县城新建了清真寺和基督教堂。1983年,茅山道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对外开放重点宫观之一,宝华山隆昌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对外开放重点佛教寺庙之一,茅山道院和隆昌寺开始修复。1985年,茅山道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中被抄的“茅山四宝”(玉印、玉圭、呵砚、玉符)回归茅山道院。1990年11月19日,茅山道院举行神像开光仪式。落实干部及职工子女安置政策。1985~1990年,全县为家住农村干部职工的子女安置2000多人。城镇下放知识青年安置工作会议之后至1983年,全县共安置就业知识青年5173人,其余万余名外市县知识青年,由劳动部门代招,回原下放城市安置工作。
4.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到工商财贸等领域的改革
1979年至1983年,句容农村从联产计酬开始,逐步发展到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全县12万多农户联产承包土地72.6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99%;林业、渔业、养殖业也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县粮食产量达33.24万吨,比1978年增产近10万吨,创历史新高。1990年6月,句容获“全国夏油生产先进县”称号;是年12月,句容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列为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基地县。在推广以大包干为特色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水利设施、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等项工作同步跟进。1991年夏,华东地区出现罕见特大洪水,县内有65个村庄被淹,2.7万农户家中进水,7.7万人被迫撤离,倒塌房屋1.03万间,死亡17人,34万亩农作物被水淹,直接经济损失3.04亿元。面对百年罕见洪水,为保秦淮河及南京市的安全,全县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全力抗洪救灾,全县抢修水毁工程501处,投入劳力16.50万人次,资金325万元,全县没倒1个圩,江河水库没破1座堤。为减轻洪水对省城南京及飞机场和邻县市的压力,北山、仑山、二圣等水库,主动关闸,蓄洪错峰,全县水库上游和赤山湖圩区多淹村庄22个,农田6万亩,有2万人被迫撤离;对此,省及南京市领导表示感谢和慰问,省委书记沈达人、南京军区参谋长张宗德到句容慰问抗洪军民。灾后立即投入生产自救。1991年,全县粮食总产31.32万吨,比1990年减产8.95%,社会总产值29.40亿元,比1990年增长14.80%;地区生产总值10.31亿元,比1990年增长15.32%。大灾之年,全县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在抗洪斗争中,句容县委、县政府获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1991年度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工业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由原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句容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在工业管理体制上实行两项政策,即在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县首先在工程机械厂试点,后扩大到第二农机修造厂、化肥厂、铜山钼铜矿等单位。在管理体制改革后,分配体制也进行改革,其主要有:实行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问题;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解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1978年,全县工业产值0.16亿元,到1991年,全县工业产值达20.48亿元。以承包制为特色的经济责任制,对工业的发展确起明显的作用,但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兑现不严,赢了有奖,而亏了少罚或不罚,有的企业负债累累,但承包个人却发了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才找到出路。
商贸流通领域的改革,其特点是减少并逐步取消计划供应;逐步扩大市场定价,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经营;开放集市贸易;实行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1978年,全县从事商业、饮食业部门年末人数为3625人,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676万元,1991年,商业机构4534个,从业人员1369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406万元。
财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1977~1981年财政上是收支挂钩,固定比例分成和增长分成;1982年后实行收支挂钩,比例包干。1983年下蜀、东昌两乡实行“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试点,调动生财、理财、聚财、用财的积极性。省对句容财政收入的留成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1979~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递增达14.20%。农业税改革始于1979年,规定人均分配收入60元为起征点,凡低于60元的生产队,免征农业税3年。1985年,农业税改折征代金。1984年10月,全面实行工商税改革,实行利改税。1984年,县工行成立,县建行从财政局分出,独立经营。句容保险业也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与发展。1991年,在全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保险理赔支出比1990年高449万元,发挥了保险在遇到灾害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作用。
5.乡镇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句容乡镇集体企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到1978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发展511家,职工2.07万人,当年产值454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4.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社队工业企业蓬勃发展。1991年,全县乡(镇)村工业企业1182家,工业产值13.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20.48亿元的65.43%;产品销售税金2427万元,比1978年上升2275万元。改革开放促进乡村建筑业的发展。1978年12月成立句容建筑兵团,人员达6000多人;1981年撤销建筑兵团,成立第二建筑公司,负责各公社建筑站联系;到1991年,句容以乡村建筑业为主的建筑队伍达2.05万人,年产值9817万元,增加值4600万元。1988年,私营经济发展重新起步;是年注册登记2家私企;到1991年,私企已达46家,个体工商户8544户,从业人员1.67万人,自有资金1308万元,上缴税金449万元。
6.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在拨乱反正中改革前行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县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至1985年,全县有农业、农机、森林白蚁防治3个研究所,镇江农科所也设在县内;全县共有71个科研室,548个研究组,各类科研人员597人;共取得科技成果150项,完成“双革、四新”456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获国家农委、计委、科委、卫生部、轻工部奖4项,获省级奖8项。教育战线狠抓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并开始实施校长选任制、教师招聘制、岗位责任制,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1年,共向大中院校输送新生6067人,其中本科生1331人。文化事业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全县乡镇普遍建立文化中心,档案工作得到重视,史志工作起步,电影放映取得显著成绩,县影剧公司1984年获省政府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1982年春节,县电视转差台正式开播。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4月,县召开首届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句容县中医院挂牌营业。到1991年,全县医务人员已达1494人,病床1119张。饮水卫生受到人们关注,农村居民饮用自来水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在艰难中前行,终于甩掉落后的帽子,跨入镇江市先进行列。
(二)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至党的十六大)。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句容市(县)委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以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句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1.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实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是年10月,中共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对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作了研究和部署。1992年3月,句容县委就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部署,引导大家认识当前是加快发展的极好时机;同时,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句容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是年5月,句容县委召开较大规模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句容超常规发展的措施;是年7月,县委初步制定“两沿一外”发展战略,即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沿宁杭公路及句容西侧经济小区(即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猛攻外向经济;渐次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宁杭公路沿途小区为两翼,具有句容特点的经济格局。后来又增添“科教兴市”“城镇化”等发展战略。
2.以外向为“龙头”,加快句容经济开发和开放的步伐
经济能否加快发展,关键是招商引资。1992年9月26~28日,句容1992宝华山传戒暨经济协作恳谈会召开,1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境内23个省、市、自治区的1182名各界宾客应邀参加,经济恳谈活动取得成效。1993~1995年,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举办大型招商活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句容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出境与句容有经贸活动的国家和地区举办小型招商活动,以商引商,收到一定效果。据统计,1993~2001年,全市(县)共批外资项目333个,合同利用外资7.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1亿美元。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开拓外经。1992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三外”(外贸、外经、外资)工作会议。提出加快“三外”工作的目标和措施。1995年,全市外贸收购额从1992年的5.37亿元增至36.70亿元,自营出口2743万美元。1996~2001年,句容市内外资企业共出口34451万美元。1991年句容始有劳务出国,到2001年,劳务输出合同额共969.24万美元,营业额925.71万美元,新派出人数共779人。对外经营始于1995年,县方兴集团在美国洛杉矶市开设“方兴国际(贸易)公司”。21世纪后,市金猴机电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市设立金鹰尼日利亚有限公司;市盛钢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公司,开始经贸活动。
经济开发区。1992年2月,成立句容县工业区;是年7月成立苏南沿江句容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成立,包括城区块和宝华区块,规划面积4.80平方公里,县城区块下辖6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8.30平方公里,1.1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072万元增至2001年的12600万元。宝华经济开发区位于该镇和平村,总面积6.34平方公里,本着“一次规划到位,分步量力实施”的原则,在丁沙地312国道两侧,建生活区和工业区。1995年5月28日,宝华乡政府从武圣庵迁至宝华经济开发区。宝华经济开发区打“南京”牌,对接南京仙林新城,全乡(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9591万元增至2001年的23826万元。
3.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首先是建立市场经济所需的各类市场。例如商品市场,从综合市场到专业市场,从门面装潢到内部装饰,都在为吸引顾客,使顾客有一个好的购物环境。商业部门先后兴建华联商厦、亚细亚商城、九龙商厦、东方商场等,工商部门先后建了南门、东门、北门、龙门等农贸市场,各个乡镇的商品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市场相继出现。如华阳镇的建材市场、市供销社的废旧汽车拆解交易市场、石狮镇兴建的“皮业城”,集皮革、皮鞋、皮筋的制作与销售于一体。人事劳动部门建立人才和劳动力市场,1992年后有固定场所,除有固定时间招聘外,还举办一些大型招聘活动。为企事业单位广纳人才。金融市场表现在各专业银行扩充营业网点,千方百计吸储。2002年,全是各项存款余额40.99亿元、贷款余额21.82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加36.33亿元、15.71亿元。其次是产权制度改革。1993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1994年又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季”活动;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步伐。截至2000年,118家市属工业企业已有96家完成改制任务;全市乡镇企业改制390家,涉及集体资产18.01亿元。到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在实施工业改制的同时,进行商贸流通领域企业的改制、改组及改造工作。1998~2002年,市物资系统、粮食系统、商业局系统、供销社系统先后改制结束。私营和个体经营成为商贸流通领域的主体。
4.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
撤乡建镇与小城镇建设 1992~1999年,东昌、后白、黄梅、二圣、郭庄、葛村、宝华、袁巷、行香、陈武、大卓、茅西、石狮、春城14个乡先后撤乡设镇。1999年底,全市建制镇由1985年的5个增至19个。与此同时,规划部门着手编制集镇规划;各乡镇根据实际,走不同的集镇发展之路:例如茅山地处茅山风景区,走旅游兴镇之路;天王地处四县交界,国省道十字交叉口,则走商贸兴镇之路;后白乡镇工业发达,并较早设立工业集中区,则走了以工兴镇之路。2001年,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二次乡镇合并,全市由22个乡镇合并调整为19个镇。至2005年底,全市乡镇减至10个,中心镇的规模得到扩大,2009年建制镇又减至9个。到2012年底,全市除身居城关镇的华阳镇外,其他8个建制镇集镇建成区共5135公顷,建成区总人口11.19万人,建成区从业人员6.98万人。
撤县设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3年,县委决定开展“撤县设市”活动,来推动句容经济发展,加快句容城市化步伐。与此同时,县域道路的中轴线,即华阳东路、华阳西路、华阳北路相继建成。1995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句容撤县设市。在撤县设市的推动下,市区的道路、房地产开发、广场与公园等建设快速推进。1998年,华阳南路改造一期工程完工,使句容市区道路中轴线形成。1999年,占地4万平方米,总投资1877万元的新世纪广场建成。2002年,占地3.5万平方米,总投700万元的玉清广场建成。在道路先行的基础上,旧城改造与新城区扩展同时跟进。2008年,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3.6平方公里扩至15.1平方公里。城区人员由1985年的2.60万人扩至2008年的15万人。至2012年底,市区建成区达23平方公里。
5.坚持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救济工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随着企业深化改革、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增多是必然现象。到1998年9月,全市市属企业有下岗职工涉及102家企业、2563人下岗。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再就业工程列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1994~1995年,先后有钼铜矿、缫丝厂、制革厂闭矿或停产,下岗职工2176人,市政府安排了1337人。1996年,市政府成立解困与再就业领导小组,1998年,全市分流、安置下岗职工2334人,一时无法再就业的人员,市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帮助。民政部门对无子女、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每月发生活费。
控减农民负担和企业负担 1993年开始,国家公布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句容县政府清理并取消涉农负担文件和项目41个,1994年又取消一批收费项目。1995年,市物价部门健全“收费许可证”制度,是年12月成立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2000年,句容市政府颁发“宝华经济开发区实施‘无费区’管理办法”;之后,句容经济开发区也实行“无费区”管理办法。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1986年,劳动部门成立职工养老、失业保险机构。1995年1月,企业养老保险扩大了范围,逐步把职工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费用,由单位企业转向社会统筹,缓解企业之间退休费畸重畸轻的矛盾。1992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起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失业保险从1995年1月实施。全市343家结算单位和14522名在职职工、3232名离退人员加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000年8月开始,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从2001年开始,全市逐步将乡镇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工商户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通过一系列扩大保险面的措施,参保人员逐年递增。从2003年开始,扭转自社会化发放以来赤字运行的局面。2008年,全市企业保险5.51万人,机关事业保险1.60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58万人;工伤保险4.43万人,生育保险2.7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6.64万人,居民医保3.37万人,农村新型医保39.59万人。2009年3月,市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当年就有8.5万人参保。2011年,研究并实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经过1年的努力,总投入20亿元,解决9万人被征地对象保障问题,全市12个乡镇(管委会)参保率均达95%以上。2012年底,全市企业社会保险人数达11.06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6万人;工伤保险6.04万人,生育保险4.36万人。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23亿元。是年,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化发放。全市事业单位在职10947人的新缴费基数申报,及5598名离退、供养人员的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
6.稳定农村承包责任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在稳定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适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之后,按原承包15年规定,1998年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限是30年。全市发包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9.2%,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2.16万本。9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责任田出现“抛荒”现象,一些农民则自发地组织经济合作社,市委因势利导,搞好土地流转。搞好经济专业合作社,省推广句容市春城镇丁庄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经验。截至2008年,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13.18万亩,占全市农民承包面积的24.3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句容开始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草莓种植有效大发展,林果业出现突飞猛进,生态林、用材林、景观林有较大扩展,葡萄、桃子、梨子等都有数千亩以上的栽植。袁巷乡的余锁根、春城镇的方继生、大卓镇的杨修林,分别以植树、种葡萄、栽桃树成绩突出,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省还在句容召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推广句容的经验。2005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句容,对句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战胜特大干旱和长江特大洪水,粮食单产呈上升趋势 1991年特大洪水之后,县委、县政府进行大灾后的反思。1992年组织10万劳力会战句容河改造一期工程。1994~1995年,句容遭受特大旱灾,全市(县)干部群众抗旱夺丰收,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49681吨,超过1984年349366吨的历史记录,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81536吨,再创历史记录。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便民河涉及沪宁铁路的安危,被省防洪指挥部列为第一号重点。全市军民连续奋战80多天,夺取了抗洪抢险的全胜。由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虽然全市粮食总产因种植面积的减少而有所下降,但粮食单产一直呈上升趋势。
(三)科学发展与全面小康(党的十六大至2013年)。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句容市委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使句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坚实地迈进小康标准。
1.坚持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研究制定符合句容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跨入赶超新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是城镇化之后的一个重要课题,市委、市政府分析句容丰富优质旅游资源,提出以发展旅游来带动句容第三产业的振兴。二是以大项目为抓手,改变句容工业总量偏小的局面。句容经济总量小,关键是工业基础差。在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轮驱动”(外资与民资这两个轮子)发展战略时,重点落实制造业,先后引进并扩建京阳水泥、建华管桩、宁武化工、句容电厂等大项目。从2002年开始,各镇开展工业集中区建设,筑巢引凤。三是大力提升“五大板块”功能,构筑转型发展主阵地。2007年,句容市委、市政府总结1992年以来提出“两沿一外”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结合当前形势,提出发展句容“五大板块”战略。即句容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集中区、宝华新城、空港新区(郭庄道口板块)、南部旅游板块。这“五大板块”突出了工业、旅游、房地产等几个重点,发挥了句容人文历史和区位优势。2010年“五大板块”集聚了全市88%的到账外资,完成了68%的工业性投入,产出了55%的一般预算收入。四是大力实施同城同建战略,展现南京副城新风貌。句容与南京有独特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山水资源,是句容城市做大做美的最佳条件。深化城市规划,打造黄梅城市先导区,完成122省道和104国道改造,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建成宁沪城际铁路宝华山站、宁杭城际铁路句容西站建设,立项宁句地铁6号线,开通沪宁高速大卓道口,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句容工业主要分布在建材、机械、纺织、服装、化工、食品、轻业、电子、采掘业,到2000年底,木材竹材采运业、金属矿采造业两大门类几近消失,食品加工制造、皮革皮毛业比重迅速缩小;建材、机械、化工、服装、工艺玩具行业相继发展,进入21世纪,自行车、光电子、精细化工形成产业集聚,到2012年,全市工业初步形成光电子、自行车、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发电7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7.89亿元,比2002年工业增加值(31.15亿元)增加146.74亿元,而2002年工业增加值只比1992年工业值(6.30亿元)增加24.85亿元。前10年(1992~2002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39.4%,后10年(2002~2012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7.1%。
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效益增加明显 1997年之前,句容农业经济基本上是以粮为纲,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有所下降,但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34.77万吨,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38.16万吨)减少4.61万吨,但农业增加值,2012年达31.71亿元,比1997年农业增加值(8.43亿元)多23.28亿元。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2002年,全年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亿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4.28亿元。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亿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27.26亿元,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和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0年均分别增长70.6%、133%、42.4%。
2.科学发展、环境及资源开发与保护日益得到重视
科技强市工作继续得到加强 1996年,句容创成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之后,1996~2006年,连续4次接受并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9年创成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0年,句容市宁武化工有限公司建成首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011年,句容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2年,句容成功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工程试点市”,建成江苏省首家省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进、对接海外名校、省级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创新型乡镇建设、企业研究院、“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引进6个方面均实现突破。是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超过3.6%,引进工程院院士4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587件,其发明专利申请722件,专利授权16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4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88.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31%,每万名劳动力高技能人才数达302人,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员达52人。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1979年3月,句容县政府成立环保领导小组,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治理。1982年建立环境监测站,1984年建立环保局。1996年,句容市政府提出环境保护“三个一”制度,即党政一把手对本部门、本乡镇企业环保负总责、亲自抓;在项目审批上,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在评先进中推行环保“一票否决权”。进入21世纪,随着句容经济加速发展,环境质量再次面临挑战。句容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提高森林覆盖率,关闭严重污染企业,对土地、矿产等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加大污染治理,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落实环保目标责任状,党的十七大以后,以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实施环保优先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国家生态市建设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太湖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强制性清理生产,强化环境执法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环保办实事力度,完成环保目标任务。2013年2月,环保部授予句容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按照国家“十二五”期间创模新指标体系参考验收顺利通过的第一个县级市。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 1986~2011年,城市主干道共121公里,其中2003~2011年达98.57公里。2001年,句容市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完工,日供水5万立方米。201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完工,共完成到镇主管网铺设188公里,到村支管网1382公里,入户管网2万公里,完成大、小增压泵站24座,受益总人口40万人;是年,天然气用户达23300户,用气量953万立方米。城区建成葛仙湖、崇明、贾纪山3座公园,新世纪、玉清2座广场,2005年建成的复古建筑大圣塔,9层、81.80米,成为句容市区标志性建筑。到2011年,城市框架扩展到40平方公里。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公路、邮电、供电等建设快速推进 2001年,编制《句容市公路网规划(2000~2020)》,坚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景区公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际)铁路“五路”并举。2003年起,重点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到2008年底,共完成投资6亿多元,建成农村公路1177公里。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411.88公里,公路密度达173.89公里/百平方公里。航道总里程达76.63公里。长江码头岸线400米,码头总长624米,铁路里程63.08公里,车给2个。邮电1998年9月分营后,邮政业务一度亏损,2001年扭亏为盈,2012年,邮政新增邮储余额4.22亿元,居民邮政储蓄存款突破20亿元,函件137.57万件、报纸1108.91万份,杂志38.47万份,集邮34.26万枚,电子商务年销机票0.6万张,发送短信41.69万条。电信在21世纪初重点是电话和宽带互联网业务。移动通信在21世纪成跳跃式发展,至2012年,电信句容分公司固定电话15万户,天翼移动电话11万户,宽带6万余户;移动通信句容分公司移动通信用户突破37万户,营业收入2.2亿元;联通句容分公司2012年新增3G用户1.1万户,2G用户3.8万户,宽带0.32万户,固话用户0.61万户,完成业务收入0.32亿元。句容供电设施在“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期间有大幅度改善,2005年1月,句容市供电公司被评为全国一流县级供电企业。2012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0.11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38.03万千瓦,最高日用电量208.4万千瓦时。2012年,句容市供电公司被表彰为“江苏省居民用电服务质量优质服务示范企业”。
防洪抗旱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之后,市开建江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2005年,总投2558万元赤山闸重(新)建工程完工,为秦淮河上游重要水利枢纽工程。2006~2012年,完成中、小水库及长江提水站除险加固工程,先后战胜2003年特大暴雨、2004年和2005年罕见秋旱、2007年夏强暴雨袭击等自然灾害,2012年2月,句容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4.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为民办实事 市(县)政府为老百姓办几件涉及民生的实事,并列入每年一度的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始于1991年。党的十六大之后,为民办实事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是每年一次人代会代表讨论的一个重点,检查上一年度政府办实事落实情况,对当年政府办实事项目进行审议,提出建议。据统计,1991~2012年,共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办的实事共208件。《句容市志(1986~2008)》记载,1991~2008年列入166件实事,当年未办成的共32件,实事办成率达80.72%,其中2003~2008年,共列60件实事,当年实事未办成8件,实事办成率达86.67%。
搞好贫困村和困难群体救助 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区,扶贫帮困工作一直是市(县)委、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进入21世纪,扶贫帮困的重点由“供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并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市、镇两级机关单位,派驻干部驻村指导。2003~2008年,落实省定农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市镇两级共补助资金近700万元。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提高了集中供养人员的比例,并纳入省“关爱工程”建设项目,从2003~2008年,全市15所敬老院全部改造成宾馆式敬老院,总投资3291万元。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还对农村65周岁以上人员实行生活费补助制度。市民政部门精心做好优抚安置、退伍士兵安置、救灾救济、社会救助及慈善事业,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不因物价及突发情况等因素受影响。
搞好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倾听群众呼声。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建设平安句容、创建最安全地区”。2004~2009年,连续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市”,2011年被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06~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1982年人口普查,句容有少数民族8个,其中回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628人,占句容人口0.11%。2008年,句容少数民族31个、2242人,占全市人口0.37%。句容1992年成立民族宗教局,特别是2000年以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创建活动。句容是江苏省宗教工作重点县(市),拥有道教名山——茅山,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隆昌寺,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开始茅山道院和隆昌寺的修复工作;1998年,茅山道院投资1200万元,完成露天老子神像及道祖广场建造;2004年,又投资1400多万元,易地重建葛仙观;2009年3月,投资上亿元,复建茅山崇禧万寿宫;2013年4月,总投资2000万元,位于二茅峰、三茅峰上的德祐观、仁佑观复建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宝华山隆昌寺在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关心下,寺院经多次修缮已面目一新。1992年恢复授戒以来,至2012年,已授戒10次,授戒男众3811名,女戒1728名,居士戒500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协会于1985年、1986年先后恢复,对信教群众加强管理;原教堂因城市发展而拆迁,市委市政府先后重(新)建清真寺和基督教堂,落实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5.开展小康社会创建活动
1995年3月,在中共句容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县委提出“跻身百强县、实现小康县”的目标。2005年春节过后,市委召开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委书记李源潮关于“苏南全面达小康,一看昆山、二看句容”的讲话,要求化压力为动力,为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不懈努力。2007年,市委市政府把这一年作为冲刺小康的关键之年,到年底,全市在省定全面小康的25项指标中,还有3个指标未达标。2008年在市委十届六次(扩大)会上,市委号召:深化思想解放,倡导创新实干,奋力实现“决胜小康,加速赶超”的目标,会后,全市上下把贫困户作为决胜小康的攻坚重点,开展“一对一”帮扶。年底,经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会联合监测统计,句容市25项全面小康的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是江苏省当年 达小康3个县(包括南京浦口区、扬州邗江区)之一。
二、重要成就
(一)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
1.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 粮食生产,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22.38万吨,亩产222公斤,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1984年达34.94万吨,亩产339公斤。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34.76万吨,亩产462公斤。油料,1978年总产1820吨,亩产37.5公斤;2012年,总产3.30万吨,亩产142公斤。农林牧副渔产值:1978年为1.22亿元,2012年为48.83亿元;农业增加值:1978年为0.79亿元,2012年为31.71亿元。
第二产业 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1.02亿元,2012年为896.48亿元;工业增加值:1978年0.33亿元,2012年164.64亿元。建筑业总产值:1978年122万元,2012年52.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78年为0.39亿元,2012年为177.89亿元。
第三产业:1978年为0.25亿元,2012年为127.26亿元。
2.地区生产总值
总量 1978年为1.42亿元,2012年为336.86亿元。
人均 1978年为269元,2012年为54275元。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6万元,第二产业576万元,第三产业973万元。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4386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500万元,第二产业960231万元,第三产业772133万元。
4.对外经济
外资 1978年没有外资进入。1987年12月,东昌乡引进港资30万元,创办全县第一个“三资”(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引进外资进入加速期,2012年引进外资4.26亿美元。据统计1987~2012年,句容共批办外资项目1005个,协议注册外资53.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41亿美元。
外贸 1978年,句容没有外贸进出口权,但有外贸商品通过镇江口岸等出口,1990年外贸收购额10亿元,1991年句容的“三资”企业自营出口52万美元,1993年12月,句容县外贸公司获自营进出口权。2012年,句容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1000万美元,其中出口44488万美元,进口16511万美元。1991~2012年,句容市(县)外贸进出口总额413344万美元,其中出口295053万美元,进口118291万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与经营 1991年,句容始有劳务派出,当年向科威特外派劳务22人。2012年,全市备案登记的外派劳务70人,累计仍在国外劳务391人,输出区域有韩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沙特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年,句容市金猴机电公司、盛邦家具、天晟药业、一马先制衣,分别在尼日利亚、美国设立投资企业,累计投资450万美元。
5.公共财政收入
1978年,句容县公共财政收入1092万元,人均20元;2012年,句容市公共财政收入250158万元,人均4251元。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8年,句容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6万元。2012年,句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262万元。
7.居民储蓄存款
1978年,句容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2.96万元,人均7.3元;2012年,句容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4537万元,人均29989元。
8.居民人均收入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8年为426元,2012年为428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76元,2012年为13235元。
9.交通、邮电
公路 1978年,句容公路总长388.27公里,有宁杭、句淳、宁镇3条国道,全长58.31公里,省道5条,70.38公里,县道8条,132.20公里,乡道14条,127.38公里,无一级以上公路。2012年,句容市公路总长2412公里,其中国道101公里,省道118公里,县道353公里,乡道777公里,村道1064公里;在全市公路中,高速公路52公里,一级公路126公里,二级公路339公里,三级公路254公里,四级公路1650公里。公路路面等级里程2412公里,其中高级路面1777公里,次高级路面73公里,中级路面0公里,低级路面562公里。
铁路 1978年,句容有沪宁铁路句容段17.8公路复线铁路。下蜀、桥头两个四等火车站,和石榴园乘降所。2012年,句容除原有的沪宁铁路句容段外,还有京沪高铁句容段,沪宁城际铁路句容段、宁杭铁路句容段,有沪宁城际铁路宝华山站,宁杭铁路句容西站。
港口 1978年,句容新建大道河港,共有码头泊位50个,吞吐量7.2万吨。2012年,句容有交通(原大道河港)、京阳、建华3个港口(泊位15个),2011年港口吞吐量为612万吨。
货运量 1978年,全社会货运量为53万吨,其中公路39万吨;2012年,全社会货运量2207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1994万吨。
客运量 1978年,全社会客运量193万人,无水路客运量;2012年,全社会客运量3859万人,无水路客运量。
邮电 1978年,句容县邮电业务总量为151万元;2012年,句容市邮电业务总量为36728万元,邮政局所28处,本地电话用户165725户,移动年末用户为481573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为68535户。
10.供电
线路 1978年,全县有35千伏供电线路5条、72.42公里;110千伏供电线路1条、17.8公里。2012年,全市拥有110千伏线路19条、275公里,35千伏线路37条、318公里,20千伏线路14条、33.74公里,10千伏线路174条、2310公里,低压线路总长15511公里。
主变压器 1978年,句容拥有35千伏主变压器4台。2012年,全市拥有35千伏及以上运行变电站32座,变压器52台,总容量178.615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4座,总容量78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1座,总容量76.5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7座、总容量24.065万千伏安。
用电 1978年,全县用电4780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430万千瓦时,农业用电3269万千瓦时,全县人均用电88.98千瓦时。2012年,全社会用电201109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38025万千瓦时,农业用电2762万千瓦时,全市人均用电3417.90千瓦时。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1978年,全县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一切按上级计划办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大包干为特色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和商贸经济开始改革,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原来以政府为主体发展经济,到2012年,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发展经济。
(二)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到1954年7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之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句容于1949年4月30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到1953年7月,共召开过7届9次各级人民代表会议。1954年7月11~15日,召开句容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共召开过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筹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时,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句容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0年12月10日~16日在县城召开。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的规定,从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始,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1980年,按《选举法》规定,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1990年决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主席(1996年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主席)。1980~2012年,产生句容市(县)人大代表2524人(次),共进行8次换届选举,一共召开过34次代表大会,产生从第八届至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及人民政府。句容市(县)人大常委会,从1980年12月设立至2012年,共召开260次人大常委会议,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重大事项审议与决定、人事任免和述职评议、议案和建议。据统计,1980~2012年,人大代表共提议案1197件,建议3010件,市(县)政府每年在人代会之后,都要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建议进行梳理,交有关部门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回函办理情况。
2.政治协商制度
1980年12月8~16日,句容县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会议听取了《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和《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句容县政协常委、主席、副主席,与会委员列席了县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收到委员提案、意见和建议112件。1980年至2012年,句容市(县) 政协共进行八次换届选举,召开政协全体委员会议32次,每次都列席当年的人代会,共收到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共3506件。每年的政协委员大会,都设立政协委员大会发言议程,市政府领导都与会听取政协委员的批评与建议。1986~2012年,句容市(县)政协共召开常委会148次,主席会200次,研究政治协商工作。据《句容市志(1986~2008)》记载:1986~2008年,市(县)政协就全市(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生活等重大事项与市(县)委、市(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商32次,专项视察和调查研究各100多项(次),形成调查报告和参阅资料173份,提出议案和建议3161件。主席、副主席亲自督办18件,民主评议职能部门11个,编发《社情民意》篇报38期……编辑出版《句容文史资料》10辑,11000册,约129.10万字;其他文史资料8辑、30900册,约144.70万字。
3.政权建设
1980年初,句容县进行县、社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试点工作;是年12月,恢复中断15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党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废除县革命委员会称号,恢复县人民政府称号。1981年5月,公社、大队两级革命委员会撤销。1983年8月,农村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治,恢复乡(镇)建制,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县级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撤并了一些重叠机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各项法治制度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1985年后起,县级机关相继增设了一些机构。中共十四大后,为了适应市场价经济发展的需要,1996~1997年又进行了一次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市级党政机构为37个,7个机构逐步转为经济实体。市级党政部门精简幅度为29.7%,行政编制精简为24.5%。2001年,又一次进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为31个,22个乡镇机关各设6个办公室。2010年,根据实行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市再次进行机构改革,市政府机构由34个调整为25个工作部门,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由12个调整为10个,同时理顺职能,精简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乡镇机构改革与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同步进行。至2012年底,句容全市市级党政群机关共50个,其中市委7个,市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市政府组成部门25个,市政府派出机构2个,人民团体、群众团体9个;人大、政协机关(办公室)、法院、检察院机关4个;市级机关行政编制1510名,实有在编人员1616名,核实镇级行政编制627名,实有在编人员450名。全市市属事业机构303家,其中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9个。全市核定事业编制11976名,实有在编人员11091人。
4.依法治市(县)
法治机构不断健全,法治力量得到加强 公安力量得到明显加强。1978年,全县有4个公安派出所,1981年增至6个,1985年增至22个。90年代后随着乡镇合并,派出所个数虽有减少,但人员仍有增加。1986年,县公安局有干警140人,2008年底达到556人。句容县检察院于1955年6月设立,配有检察干部2人,“文化大革命”中公检法三机关实行军管。1978年6月23日重建句容县人民检察院,1985年有人员41名,设3科(刑事检察科、经济检查科、法纪检察科)1室(办公室)。2008年,句容市检察院设14个职能部门,人员66人。句容县人民法院于1951年3月建立,有工作人员1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审判工作由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行使,1973年10月,恢复句容县人民法院,审判力量逐年有了加强。1985年有审判人员、干警57人,2008年增至162人(干警105人、工勤57人)。司法行政解放后由人民法院代理,1981年3月成立句容县司法局。1985年2月开始,乡(镇)先后建立法律事务所。1956年句容始配律师1人,1959年停止律师工作,1979年11月恢复句容县人民律师办公室,配备专职律师1名。2000年,国有律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至2008年,全市有律师事务所6家,职业律师29人。句容公证机构始建于1981年6月,配专职公证员1人,至2008年底,句容市公证处有工作人员6人。为规范政府自身的依法行政,1990年7月成立句容县人民政府法制局,承担法制宣传教育、规范性文件审核清理和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仲裁及政府法制事务服务等工作。
法制教育逐步普及,法治工作逐年逐年加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人们的是非标准逐步明晰,从1986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普法教育,至2010年,已完成5个五年普法教育。2011年开始第6个五年普法教育;是年,句容市被司法部授予“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称号。在法制教育的同时,市(县)政法系统各单位紧紧围绕市(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县)改革开放的大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能,为打击刑事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1986~2008年,市(县)公安局侦查各类刑事案件27922起,侦破16438起,破案率58.7%;查出经济案件(1994~2008)567件,挽回经济损失5094.57万元;市(县)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起公诉3740件、5559人,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407件、462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市(县)法院审结各类刑事案件4769件,民商事案件32573件、行政案件248件,受理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17279件。市(县)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乡(镇)法律事务所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方面的公证和法律服务。句容境内的5个省属劳改(管)教单位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依法治所(监),在对在押犯教育改造、监所管理和干警队伍建设方面,取得好成绩。2009~2012年,公安机关共破刑事案件8415起;检查机关共提起公诉2050人,批捕1054人;法院共受理案件38499件,审结案件38123件,解决争议标的27亿元。
(三)文化建设
1.科学与教育
1978年,全县科技人才无统计,1985年底达1146人,在全县总人口0.20%。2008年,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3.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0%;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1983年启动,至2012年,全市获专业技术职称总数达8532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5529人,每万名劳动力高技能人才数达302人,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员数达52人。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1990年为0.50%,2012年已达3.61%。专利申请始于1985年,2001~2012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合计分别为11522件、5630件,其中2012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达3587件、1605件。科技成果鉴定,1986~2008年,句容市(县)有135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2年,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重点新产品2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项、星火计划5项、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知识产权标准创建单位1家。
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迎来大的发展,1986年起,全县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4年通过省级检查验收,1996年代表苏中地区接受国家级检查验收。1997年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21世纪初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句容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市”、“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全市(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设施不断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教师队伍的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成果丰硕。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8年,共向高等学校输送专科以上大学生28212人,其中1986~2008年达线本科12253人。2012年,全市高考统招本科再次突破千人。是年,全市学校总数83所,在校学生57188人,当年招生14899人,毕业1686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6%,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7.3%。
2.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部门把工作重点转到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调整、整顿和改革。截至2012年,全市卫生机构共有187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3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1525张,卫生技术人员2103人。1995年开始启动城镇职工医改工作,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2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47998人,生育保险参保436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425859人。改革开放34年中,句容市(县)先后获得“江苏省爱婴市”、“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城市卫生检查评比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计划生育工作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难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到90年代中期,句容甩掉落后的帽子,从90年代后期开始,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抓服务,句容市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2009年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1984年为8.46‰、2.43‰,2012年分别为6.22‰、0.02‰。据不完全统计,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句容全市少生约30万人。
3.文化体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句容的文化事业进入繁荣的新阶段,在文艺创作、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产保护、文化设施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市里新建体育中心、游泳馆和体育馆,各镇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各社区、行政村建立体育健身工程点,群众性的体育协会组织、社会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学校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句容市于1998年被省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少儿故事),2001年被省政府评为群众文化先进市,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少儿故事),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健身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成功申报城上村遗址、春城土墩墓群、隆昌寺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建成句容市文华艺术中心,该中心由影视会议中心、体育训练馆、图书与文化馆组成,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4.广电、史志、档案、红十字会等社会事业
广播电视事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1982年建立句容电视差转台,1992年12月,句容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台建成开播。1994年4月开通有线电视,1995年成立句容有线电视台(等)。开始自办电视节目。2004年开通有线数字电视。至2012年底,句容广播电台自制节目每周播出90小时,每周转播节目19小时,电视台自办节目2套,每周电视自制节目播出105个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6.28万户,有线电视台入户率达75.7%。中共地方史和地方志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994年1月出版社会主义时期首部《句容县志》,1995年出版《句容革命斗争史》,1996年出版首部《句容年鉴》,2013年9月出版405.6万字的《句容市志(1986~2008)》,截至2013年,史志办公室共公开出版史志等地情书22种(本),共1836.2万字,印册4.84万册。交通、土地、教育、卫生等部门出版专业志书10余种。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并扎实搞好档案馆基础建设。1984年新建2000多平米的档案楼,1990年12月,句容县档案馆被评定为省三级档案馆,2000年12月升格为省二级档案馆,2010年,原档案楼被拆除新建,新档案楼于2012年落成,总建筑面积14409平方米,是年底,句容市档案馆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评审验收。1990年9月恢复句容县红十字会。在依法建会、理顺管理体制、宣传红十字运动知识,募捐筹资,救灾救助、初级卫生救护培训、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1年、1998年获省“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四)精神文明建设
1.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80年代初,一个以文明礼貌月和“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兴起。接着,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全县展开。90年代中后期,全市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小区(社区)创建活动。1996~2009年,全市(县)共有223个单位(次)获省精神文明先进荣誉奖励。
2.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了学先进、树典型活动,先后推出勇扑山火不幸烧伤的张方来、郭庄镇甲山村爱国拥军群体、全国十大“三农”人物赵亚夫等先进典型。窗口单位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句容人新世纪新形象”“句容精神”大讨论。
1999年起,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连续四次获得“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
(五)社会建设
1.社会保障
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1986年,启动养老保险工作,1988年企业职工养老费实行社会统筹,1992年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1995年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手册》制度,1999年10月实行养老、失业、工伤、生育4项社会保险费统一合并征收。2000年,全市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征收,建立起地税征收、财政监管、社保机构发放的基金运行机制,业务结算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养老金实行社会化代发。截至2008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5.51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2.05万人,农保5.85万人,失业保险4.35万人,享受65周岁以上老年居民养老补贴4.72万人。2012年,解决9万人被征地对象保障问题,总投20亿元,社会保险完成扩而征缴3.2万人;是年,企业职工养老参保率达98.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7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85.6%;新增公共租赁房300套、经济适用房150套,建设安置房180万平方米,回迁8000多户。
2.社会治安
针对“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破坏,80年代开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刑事案件上升趋势。接着,又开展专项治理和专项打击,先后开展打击流氓犯罪、打击流窜犯罪、打击“车匪路霸”“打黑除恶”、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反盗窃斗争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开展平安句容创建活动。2003~2004年度,句容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称号;2005~2007年,句容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区)”、2008年连续五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2009年以国庆60周年为重点进行安全市建设,2012年又以中共十八大召开为安全重点,使平安句容创建活动年年有特色,年年保平安。
3.社会救助
重点是抗灾救灾、救济扶贫等项工作。1986~2008年,共解决农村缺粮人口27.50万人次,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特困群体的医疗问题,对无固收入的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茅山老区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落实。2012年,城市低保每人每月由1999年的36.20元增至44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月由2008年的220元增至380元。
4.社会管理
1983年8月,农村体制改革,原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全县第一次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开始村民自治管理。到2012年,共完成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务公开、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社区居委会建设逐步得到加强。
(六)生态文明建设
1.植树造林
句容地处低山丘陵区,古代多丛林,近代后连年战争,给林业发展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大炼钢铁”乱伐树木,六七十年代兴起开荒种粮,虽对粮食增收有好处,但对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带来破坏。20世纪80年代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给林业发展带来春天。1991年开始的“三一二”植树节活动,推动了植树造林运动。随着农村生活燃料由柴草向煤和液化气转变,客观上推动了封山育林的有效实施。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林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句容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森林覆盖率:1949年为4%,1985年为15.7%,2012年为28.45%。句容1996年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11年获省“造林绿化先进县”。2012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市。
2.环境保护
句容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起步晚,且呈粗放经营。1979年,句容县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从此有了专职的环保机构。80年代,句容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化工企业数量猛增,污染越来越严重。9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21世纪初,城区和各镇都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并加大对废水、废渣、废气和噪音的治理。以句容河为例。80年代后期 90年代早期,水显灰色,气味发臭,鱼虾几乎绝迹,其水质为劣6类,2012年,句容河城区段优于4类水标准,其他段面保持3类水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9天。茅山、宝华山、九龙山空气环境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城区建成区面积的72.1%
3.生态保护
1981年,句容在全省首批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即宝华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500亩。1995~1996年,宝华山先后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其面积达6.45万亩;与其同时,在茅山区域,建立省级东进森林公园,规划面积2.26万亩。加强护林防火和古树名木保护。2004~2008年,全市开展清查、整顿采石企业,关停非法采石宕口,保护句容的青山绿水。2007年起,句容开始退渔还湖、建设赤山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2万亩。
(七)党的建设
在改革开放初期,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县委紧紧咬住发展句容经济这个中心不放,决心改变句容经济处在苏南后进的局面。1989年下半年开展治理整顿后,县委针对一些供销员不敢外出经商,正常的经营活动也不敢接待的苗头,提出“千道理,万道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1991年初,县委县政府给首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宝华、后白两乡奖励轿车,为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的先进鼓励。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把改革推向工业、商贸、金融、科教卫生等各个领域,坚持大胆地试,不争论,先试点,后推开。对了坚持、错了就改正。对外开放中,抓了外贸这个突破口。贯彻党内政活生活准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978年重建县委纪律委检查委员会,1980年起学习贯彻《关于党内政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4~1988年,把清理党员干部借欠公款作为端正党风重要内容,1991年开始,提出每年办几件实事,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从1979年开始,每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冬训。中共十二大后,把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982年、1986年、1989年,县委先后召开中共句容县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代表大会,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党的建设出现许多新问题。在党委管党方面,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点、健全管党机制、开展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市(县)”活动,使全市(县)各级组织管党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农村打破之前单一支部建制格局,实施“以厂带村”,“以村带村”,以党总支(党委)为主体,党支部、专业协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村级组织框架。企业采用改制保留、独立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实行派驻等形式建立党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的突破。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引入公开、竞争、监督机制,运用“举贤荐能”、公推公选、测评、票决、任用公示等民主、科学方法,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后备干部。2004年被评为“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市”,被江苏省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市”。纪律监察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积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动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廉政防腐制度建设。据统计,1986~2012年,纪检部门共受理群众举报9621件。在办理案件中,1986~2008年,共对1313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党的宣传工作紧贴市(县)委的中心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势政策宣传,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加强对外宣传,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文化条件、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统战理论宣传,大力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全市(县)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良好局面。政法部门紧紧围绕保障社会稳定,保证治安安定,保障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履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适时组织开展严打斗争和治安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开展创建平安活动,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为维护全市(县)社会整治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时实施符合句容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必须抓住机遇,矢志跨越赶超;
(五)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一齐抓,科学和谐发展;
(六)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