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句容概览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走进党史 翻阅方志 宣传教育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廉政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专题研讨 > 信息内容
古代句容“四县”初探
来源:倪定胜  发布日期:2020-02-16  [ ]  浏览次数:11119  [ 打印 ] 

句容市境,历史上曾设有江乘县、句容县、怀德县(费县)等名称。有的史书记载,还改设过常宁县。另外,句容建县究竟始于“党死国除,复为县”的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还是更早?本文试就这些课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江乘县

江乘县是句容地区最早的建县地区之一。

《辞海》记载:“江乘,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苏句容市北。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又废。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当南北交通要冲。”同样的内容在《史记•始皇本纪》《读史方舆纪要》《晋纪》《魏文》等均有记载。它记述了秦始皇东巡北归在金陵停留期间设立江乘县及其沿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至吴(今苏州一带),在金陵停留期间,废弃楚国所设金陵邑,设立江乘、秣陵2县,并从此处渡江北返,时隶属会稽郡。楚汉之际,分割会稽郡设鄣郡,江乘县改隶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改名丹阳郡)。王莽新天凤元年(14年),改名相武。西汉刘玄更始元年(23年)恢复原名。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撤江乘、湖熟、溧阳县,设置典农都尉,实行屯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恢复江乘县。东晋元帝在江乘县侨置南东海、南琅琊、南东平、南兰陵四郡。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任南琅琊郡内史,出镇江乘县金城,请求割丹阳郡江乘县境以立郡。不久,南琅琊郡正式在江乘县划土立定,江乘县改隶南琅琊郡。(《宋书•州郡志》)咸康七年(341年),割江乘县西境设立临沂县。陈太建十年(578年),废除南琅琊郡,置建兴郡,江乘等六县改隶建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覆亡,其地撤并。明《〔万历〕上元县志•沿革表》载:“隋时撤江乘县,其地乃分入丹徒、句容、江宁三县。”从此,江乘县被废置,从此以后不再恢复。

江乘县县境辽阔,唐李泰《括地志》载:“江乘古地东西所及甚远。”东与丹徒毗邻,南与秣陵接壤,西北绕以大江。大约西起南京石头山、白石垒,沿江东至句容下蜀,南至今江宁区淳化、湖熟一带,是当时的南北交通要冲。六朝时期成为拱卫首都南京的要地。《括地志》还记载:“江乘古县城在今润州句容县北六十里。”清乾隆年间,江宁人陈毅撰写《摄山志》,称“古江乘去摄山三里许,今尚有居民数百家,残垣废郭,历历可指。”清嘉庆《江宁府志》载:“今上元东北江乘村,固古县治也。”其治所在今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西湖村一带(原江乘村,“文化大革命”时更名)。1999年,村西建有“古邑江嵊”(乘讹为“嵊”)石碑坊一座。今村北尚有土垣遗址。摄山顶曾建有江乘庙。

江乘县境有金城,为三国东吴修筑。《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记载:“宝鼎二年(267)十二月,皓于金城外露宿。”《括地志》记载:“江乘故城,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地名琅琊乡。”《晋书•地理志》载:南琅琊郡寄治在江乘县金城。到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武帝以为江乘县白下垒(位于今南京市中央门外北崮山)依带江山,将南琅琊郡治从金城迁至白下垒,名白下城。《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山谦之《南徐州记》:“江乘县南有半阳泉,半冷半热。热处可烂物,冷处如冰。热处鱼入冷处即死。冷处鱼入热处亦死。民种稻即溉热水,一年再熟。”所记应是今汤山温泉。

二、句容县

句容地名源于其境宁镇、茅山山脉,及赤山湖等丘陵圩区地势、地貌特点所形成。明弘治《句容县志》:“句容县有句曲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因名曰句容,又名曰句曲、勾容,皆以此也”。也有专家根据春秋战国时代古越人对“森林”两字语音特点总结所得。但作为行政建置,句容建县于西汉。《江苏建置志》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初)十二月,楚王韩信废为淮阴侯;正月,原楚国分为荆楚2国,今境属荆国(都吴县,今苏州市区)。约同年,分秣陵、江乘等县地置句容县(治今华阳镇),是为今市境内出现县级政区建置之始。此句容县即今句容市的最早前身”。《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记载:句容侯,长沙定王子,“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哀侯党薨”。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句容县,汉置,属丹阳郡。武帝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国除,复为县。”

这里,“国除,复为县”,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国”?二是何时有“县”?三是“复为县”,是否说明其前就已设县?假如设县的话,是什么时间?第一个问题,“国”实际上是指汉武帝时所设侯国。公元前127年正月,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七月,句容县建为侯国,汉景帝第六子长沙王刘发(谥“定王”)的第四个儿子刘党封为句容侯,封地句容。可惜刘党寿命不长,第二年,即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去世。句容改县为侯国,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一个调整。第二个问题,“县”在未作地方行政单位之前,与“悬”为同一个字。即悬挂、联系的意思。西周时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国畿,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说文解字》“县”:“天子畿内,县也。”最早创建“县”制者的是楚国。《左传》记载,楚武王在灭权、申、息等小国后开始置县。时间在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前后。但那时“县”的建制未推广开来。晋平公十一年(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在晋国设置第一个“县”—“绛县”。“县”制真正推行于全国是在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这里告诉我们西汉前已有县级行政建置。第三个问题,通过上述记述,说明在刘党封侯前句容已有“县”的建置,那么“复为县”也就不难理解除了。另外,“复为县”中的“复”字,《现代汉语词典》有一种解释为“又”的意思。据此,“复为县”可理解为刘党死后因无后,侯国取消,又改设句容县。据有关史料记载,汉初分割江乘、秣陵县地设立句容、湖熟两县。因此,可以明确一点,句容置县应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初),而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仅是句容由侯国改回县的年份。据此,句容建县历史可以再上溯73年,至2014年已达2215年。

句容西汉设县后,直至南北朝,均属丹阳郡。隋废郡置州,以州领县,句容属扬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划归润州。天宝元年(742年),句容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昇州辖句容。上元二年(761年)昇州废,句容复归润州。光启三年(887年),复置昇州,句容重归其辖,直至唐末。五代时期,昇州先后改称金陵府、江宁府,均辖句容。宋初复置昇州,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宁府,辖句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江宁府改称建康府,句容属建康府。元建省设路,建康府改为建康路,后又改名集庆路,句容归其领治。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句容属应天府。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句容属江宁府。太平天国时,句容直属天京。清宣统三年(1911年),句容县脱离清朝统治。

三、怀德县

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朝廷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为安置山东琅琊国移民,置琅琊郡、琅琊乡,建琅琊城。琅琊乡范围大致在今市境北部,宝华镇西北、黄梅镇东北一带。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瑯琊乡,在县治西北五十里……有十四里二十五村……镇城、瑯琊,以上俱里名”。民国18年(1929年)6月,江苏省颁布县组织法,句容划为9个区144个乡镇。由于乡范围划小,乡名取消。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句容琅琊乡、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人,属丹阳郡。《景定建康志》记载:咸和(326~334年)“土断”(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后,怀德县更名为费县。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侨置琅琊郡,有实土、桓温为太守,治所在金城(今市境宝华镇西部);南朝宋改为南琅琊郡,齐迁治于白下,陈废。怀德县设置后,有实土,属南徐州琅琊郡。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废置。南朝宋山谦之《南徐州记》记载:“〔故费县城〕在建康北二里,即怀德县寄建康北境,又置琅琊郡,割湖沟为界。”

南朝宋山谦之《南徐州记》还记载:“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并琅琊内史以治之。”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瑯琊乡……晋瑯琊王筑城屯兵于此,故名”。“瑯琊城在县治东北六十五里,本县瑯琊乡即其地也。晋元帝以瑯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今废”。清乾隆《句容县志》:“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瑯琊乡相接地”。瑯琊城大致在今南京栖霞区东阳镇(原属句容,1955年12月划出)。南朝齐诗人江孝嗣赋诗《北戍琅琊城》: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尚书吏部郎谢朓赋诗《和江丞北戍琅琊城》:

春朝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句容县地名录》有琅琊界村的记载:“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建立怀德县,南朝宋改为南琅琊郡,此村位于郡界,故称琅琊界。”至今,黄梅镇仍有一个村子叫“琅琊界”。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竹里山在县北60里仁信乡。按方舆记云:行者以其途倾险,号曰翻车岘。元和郡国志: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似洛阳金谷,晋王恭举兵京口,伏刘牢之,为爪牙使帐下,替颜延为前锋。牢之至竹里斩延以降还袭恭。宋武帝起义兵,自京口至江乘,破桓玄将吴甫之于竹里,即此山也。”还记载:“竹里城在县北六十里,瑯琊乡东阳镇东二十五里。齐永元二年,崔景慧叛,向建康遣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将据竹里为数城以拒之。”竹里,即下蜀竹里山,山势陡峭,又名“翻车岘”。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的鲍照赋有诗两首,一首是《行京口至竹里》: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垂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雕严,孤游值曛逼。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另一首是《竹里翻车岘》:

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

昼夜沦雾雨,冬夏结寒霜。

淖坂既马岭,迹路又羊肠。

畏途疑旅人,忌辙覆行箱。

升岭望原陆,四眺极川梁。

游子思故居,离客迟新乡。

新知有客慰,追故游子伤。

四、常宁县

根据华阳镇机关干部孙明考证,“句容更名常宁县”缺乏依据。《宋史》88卷《地理志》记载:“句容,次畿,天禧四年,改名常宁。”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宋天禧四年,改句容为常宁县,寻复旧。”1994年版《句容县志》:“宋初复置升州,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宁府,辖句容。天禧四年改句容县为常宁县,寻复为句容”。而在弘治《句容县志》,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却无记载。同时,《景定建康志》记载:句容于“天禧元年设常宁镇。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常宁镇,在县治东南40里,茅山乡崇喜宫西。又有北镇相去十里许,玉晨观西。天禧元年,以镇置寨,有巡检司、税课局,今废”“常宁街,在茅山乡,40里”。由此可见,《宋史》出错,误把“常宁镇”当作“常宁县”,“天禧元年”当作“天禧四年”。再则,湖南有一个常宁县,晋代由新平、新宁两县合并。初名新宁,唐天宝年间更名常宁,宋代一直叫常宁县,元代一度改为州,后复为县,现为县级常宁市,属衡阳市管辖。古代设县没有重名的,且史料中没有发现常宁县何时改为句容县的记载。2013年出版的《江苏建置志》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句容更名常宁县”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句容地区最早设县的是江乘县,句容县次之。东晋南朝时,侨设有怀德县(费县)等。江乘县的面积很广,可能包括今句容绝大部分。怀德县(费县)主要在句容黄梅以北地区。而常宁县应该是误记。句容境域明朝之前没有资料详记。明弘治年间,句容县境东西广70里,南北袤130里。县城东至丹阳县界(山口)50里,南至溧水县界(丁塘村)60里。西至上元县界(周郎桥)20里,北去仪真县界(大江中流)70里。清乾隆时,句容凡东西相距70里,南北相距140里。县城东50里至白兔镇与丹阳县分界,西20里至土桥镇与上元县分界,南50里至望湖冈与溧水县分界,北70里至大江中流与仪征县分界。此后句容辖境与周边南京及江宁、溧水、栖霞,常州溧阳、金坛,镇江丹徒等互有调整。至2014年底,全市面积共1387平方公里。

2014年10月

Copyright © 2017-2018 www.jrszw.com.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20005888号
单位名称:句容市史志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人民路70号
邮政编码:212400 电话:0511-80770637